作者:李鸿理
少年时书籍很少,课本都需要四处借,借不到,当老师的爸爸就帮着手抄。所以那时读书都是精读,一本书读到封面破损卷边的情况是很常见的。当时恢复高考还没几年,还讲开放办学,自习课上,学生可以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学习,以便提高学习效率。我坐在学校的草垛上,专心致志地读《连心锁》,以至班主任来了,我都没发现。老师被我的专注打动了,不仅没有没收我的课外书,反而又给我推荐了另一本。
当我走进高中大门时,有个同学羡慕地说:“你都读过《连心锁》《铁道游击队》这样的大书了呀!”那一刻我很得意,就更加用心读书了,乡村学校那间小小的图书馆里,所有的小说基本上我都读了一遍。要说印象最深的还是巴金的《激流三部曲》,边读边为鸣凤和梅表姐落泪。如今回想起来,那个时候应该算是读书的黄金时代。读得快,读得专注,读了还能记住。
步入大学中文系后,读书就成了我的专业。记得我的导师在向我们介绍他大学时代的读书经历时说,四年大学他一共读了1000本书。于是,我们这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,读书从此更有了榜样和动力,每天啃读各种能借出来的书。不仅跟着文学史的课本目录读书,而且跟着老师的讲义读……无论走到哪里,都带着一本书,厕所、餐厅、校园花园……专注捧读成了大学校园的一道风景线。那个时候,一夜读完巴金的《寒夜》、钱锺书的《围城》真的不算什么新鲜事。
现在,随着年龄增长,睡眠越来越少,但读书的精力也越来越不济,即使一夜不眠,也读不完整本《寒夜》这样的书了。常常是打开这本,想起那本,于是很多本书都翻过,却都难以读完。
读书要趁早。想到那位文友说的话,真是通透。年轻时候精力充沛,心无旁骛,就应该多读书。这道理,年轻时恐怕懂的人不多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